国家赔偿,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些距离感,但它切实关系到每个公民的权利保障。当公权力行使不当,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受害人有权依法获得国家的赔偿。而在各类赔偿项目中,涉及年收入计算的部分,特别是误工损失、人身自由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等,往往是当事人最为关心,也较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如何准确理解和计算这部分赔偿,直接影响到受害人能够获得的经济补偿数额。作为法律实践者,我们经常遇到当事人对此感到困惑,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梳理和解析。
一、国家赔偿中年收入计算的核心标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
在国家赔偿的计算体系中,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准数据。多项赔偿金的计算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此为依据。理解这个概念是把握国家赔偿计算方法的关键第一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对此有明确规定:
- 第三十三条规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 第三十四条规定,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造成身体伤害的,减少的收入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赔偿金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倍确定;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可见,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包括年平均和日平均)是计算人身自由赔偿金、误工损失(在国家赔偿语境下特定计算方式)、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的核心参照标准。
二、关键问题解析:上年度究竟指哪一年?
法律条文中的上年度三个字,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曾引发不小的争议。究竟是指侵权行为发生时的上年度,还是损害结果发生时的上年度,抑或是赔偿义务机关、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作出赔偿决定时的上年度?不同的时间点,对应的职工平均工资标准可能差异很大,直接影响最终的赔偿数额。
例如,如果一个错误的羁押行为发生在几年前,但赔偿决定在今年作出,那么是用行为发生时的较低工资标准,还是用作出决定时相对较高的工资标准来计算每日赔偿金呢?这关系到赔偿请求人的切身利益。
针对这一问题,司法解释给出了明确答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刑事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24号)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规定的上年度,是指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决定时的上一年度;复议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改变原赔偿决定,按照新作出决定时的上一年度国家职工平均工资标准计算人身自由赔偿金。
这意味着,确定赔偿标准的上年度,通常是以作出赔偿决定的那个时间点为基准,向前追溯的完整自然年度。比如,如果在2024年某个时候作出了赔偿决定,那么计算赔偿金所依据的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就应当是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2023年度的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数据。
这样规定的好处在于:
- 与时俱进,体现公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通常是逐年提高的。以作出赔偿决定时的上年度工资为标准,更能反映当前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成本,对于赔偿请求人而言,获得的赔偿也更接近其当前的实际损失价值,体现了填补损失原则,也更有利于保障其权益。
- 标准统一,便于操作:明确以作出赔偿决定时的上一年度为准,避免了因侵权行为发生时间、损害结果发生时间、申请赔偿时间等不同而导致的计算标准混乱,统一了裁判尺度,增强了法律适用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
该司法解释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还补充规定:作出赔偿决定、复议决定时国家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尚未公布的,以已经公布的最近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准。这也为实践操作提供了清晰指引,确保了在数据发布空窗期也能顺利进行赔偿计算。
三、不同赔偿项目涉及年收入的具体计算方法
了解了上年度的确定规则后,我们再来看不同赔偿项目中涉及年收入的具体计算方式:
1.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金
这是指因错误拘留、逮捕、监禁等导致公民失去人身自由而给予的赔偿。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三条,其计算方法相对直接:
赔偿总额=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赔偿期间(天数)
这里的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由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通知,自2023年5月10日起作出的国家赔偿决定,涉及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金标准为每日436.89元。这个标准就是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14029元计算得出的(114029元365天436.89元,实践中通常以官方公布的日平均工资为准)。赔偿期间则是指被错误限制人身自由的实际天数。
2.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项目
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残疾甚至死亡时,涉及年收入计算的项目更为复杂一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误工费)
《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误工费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国家赔偿中的误工费计算方式,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如交通事故)中的误工费计算方式有所不同。在普通人身损害赔偿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固定收入的按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近三年平均收入或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计算。但在国家赔偿案件中,法律明确规定了统一的计算标准,即以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为基准进行计算,并且设定了一个总额上限(不超过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如果因伤致残持续误工,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2)残疾赔偿金
如果公民因国家机关的侵权行为导致身体伤残,丧失了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将获得残疾赔偿金。其计算依据是伤残等级和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刑事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对此有更细化的规定:
- 一级至四级伤残(视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赔偿金幅度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十倍至二十倍。
- 五级至六级伤残(视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赔偿金幅度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至十倍。
- 七级至十级伤残(视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赔偿金幅度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以下。
具体的倍数,需要结合伤残等级、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对于有扶养义务的公民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还可以考虑被扶养人生活来源丧失情况,适当提高赔偿倍数,但最高不超过二十倍。
(3)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
如果不幸造成公民死亡,《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这两项的总额是固定的,即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4)被扶养人生活费
如果受害公民因侵权行为导致全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其依法需要扶养且无劳动能力的人(如未成年子女、年迈父母等)将失去生活来源。对此,国家赔偿也需要支付被扶养人生活费。其计算标准并非直接挂钩职工平均工资,而是参照作出赔偿决定时,被扶养人住所地所属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计算年限一般不超过二十年,并根据被扶养人年龄等因素具体确定(如年龄超过六十岁,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超过确定年限的,可逐年领取至死亡)。
四、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在申请国家赔偿并涉及年收入相关计算时,赔偿请求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准确理解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明确各项赔偿金的计算基准是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并且这个上年度是指作出赔偿决定时的上一年度。要区分国家赔偿标准与普通民事侵权赔偿标准的差异,特别是在误工费计算上。
- 关注官方数据发布:国家统计局每年会公布上一年度的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最高人民法院通常也会据此发布当年适用的国家赔偿标准(特别是侵犯人身自由的日赔偿金标准)。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最新数据非常重要。
- 准备充分的证据材料:
- 人身自由被侵犯:需要提供证明被错误羁押起止日期的法律文书,如拘留证、逮捕证、释放证明、撤销案件决定书、不起诉决定书、无罪判决书等。
- 生命健康权被侵犯:需要提供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病历、医疗费票据、护理费票据、残疾辅助器具费票据、误工证明(医嘱建议的休息时间)、伤残等级鉴定意见书、死亡证明、户籍信息(证明扶养关系)等。虽然误工费按统一标准计算,但误工时间仍需医疗证明支持。
- 了解赔偿程序和时效:国家赔偿有特定的申请程序和时效限制。通常需要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申请,对其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务必在法定时效内提出申请。
- 复杂情况寻求专业帮助:国家赔偿案件涉及法律适用和证据要求都比较专业,特别是涉及伤残等级鉴定、多种赔偿项目叠加计算等复杂情况时,建议及时咨询或委托专业律师,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国家赔偿中涉及年收入的计算,核心在于把握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这一基准,并明确上年度的时间节点。虽然计算规则相对法定化,但准确适用法律、收集充分证据、遵循法定程序,依然是获得公正合理赔偿的关键。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能帮助大家对国家赔偿的年收入计算问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