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作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承载着两个人的情感归宿与未来期许。当一对恋人决定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时,办理结婚登记,领取那本象征着法律认可与保护的结婚证,便成为必经之路。然而,围绕着领取结婚证的法定年龄,尤其是女性的法定年龄,社会上似乎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和疑问,最常见的就是:女性到底是20周岁可以领证,还是需要等到22周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直接关系到婚姻的合法有效性,不容忽视。作为法律实务工作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我确实遇到过不少当事人对此感到困惑。明确法定结婚年龄,不仅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对自身婚姻权利的保障。本文将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与实践,为大家详细解析法定结婚年龄的要求,厘清模糊认识,为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朋友们提供清晰的指引。
法定结婚年龄的法律渊源与社会背景
法定结婚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允许结婚的最低年龄。设立法定结婚年龄,并非随意划定一个数字,而是基于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社会整体利益以及婚姻家庭功能的多重考量。在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的规定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回顾历史,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规定,男性结婚年龄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女性不得早于十八周岁。这在当时极大地改变了封建社会早婚、包办婚姻的陋习,体现了婚姻自由的进步。到了1980年,《婚姻法》进行了修订,将法定结婚年龄提高至男性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性不得早于二十周岁。这一调整,主要是考虑到当时我国的人口状况、提倡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及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优生优育等多方面因素。同时,也认为达到这个年龄的青年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相对更为成熟,更能承担起婚姻和家庭的责任。
如今,规范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主要是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中,吸收合并了原《婚姻法》的主要内容,并根据社会发展进行了完善。关于法定结婚年龄,《民法典》延续了1980年《婚姻法》的规定。
需要明确的是,法定结婚年龄是法律允许结婚的最低门槛,并非最佳年龄或必须结婚的年龄。法律鼓励公民在身心成熟、具备相应经济和社会责任能力时,自主自愿地选择步入婚姻。社会上曾长期存在的晚婚晚育倡导,属于政策性鼓励,旨在引导人们根据自身情况和国家发展需要,适当推迟婚育年龄,但这与法定的最低结婚年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和生育政策的调整,晚婚假等相关福利政策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法定结婚年龄作为基础性规定,依然具有其严肃性和强制性。
《民法典》关于法定结婚年龄的明确规定
关于法定结婚年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作出了清晰且不容置疑的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这条规定意味着:
-
对于男性而言,必须年满二十二周岁,才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
-
对于女性而言,必须年满二十周岁,才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
这里所说的周岁,是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从出生之日起计算。例如,一位女性在2004年5月10日出生,那么她最早可以在2024年5月10日当天,前往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结婚登记。差一天,未满二十周岁,婚姻登记机关都将不予受理。
立法考量解析
为何法律要设定这样一个最低年龄限制?其背后的考量是多维度的:
-
生理成熟度:虽然现代人的生理发育可能提前,但法律规定需要考虑普遍情况。二十周岁左右的女性和二十二周岁左右的男性,通常被认为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具备了生育的基本条件,并且从优生优育的角度看,过早生育可能对母婴健康带来风险。
-
心理与心智成熟度: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意味着责任、包容与经营。达到法定婚龄的青年,相对而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心智更加成熟,能够更理性地处理婚姻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具备了独立生活和承担家庭责任的基本能力。
-
社会责任承担能力:婚姻的缔结意味着组建新的家庭单元,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上的独立、子女的抚养教育、对双方父母的赡养等。法定婚龄的设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与青年人完成基础教育、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的阶段相衔接。
-
维护社会秩序:明确的法定婚龄有助于规范婚姻行为,防止早婚现象的发生,维护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违反法定婚龄的法律后果
法律的规定具有强制性。如果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缔结婚姻,会产生严重的法律后果。《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一条规定了婚姻无效的情形,其中第一项就是重婚,而与未达法定婚龄的人结婚,虽然该条未直接列明,但根据法律精神和实践,未达法定婚龄的婚姻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这意味着:
-
婚姻关系不被承认:即使举办了盛大的婚礼仪式,或者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在法律上,双方并非合法夫妻关系。
-
无法获得法律保护:基于合法婚姻关系产生的权利义务,如夫妻间的扶养义务、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等,都无法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
财产关系复杂化:共同生活期间取得的财产,不能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处理,可能需要按照同居关系析产,处理起来更为复杂。
-
子女抚养问题:如果生育子女,虽然子女的非婚生地位不影响其合法权益(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但在处理抚养权归属、抚养费支付等问题时,可能会因缺乏合法婚姻基础而增加解决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方在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时,当事人已经达到法定婚龄,则该婚姻不再属于无效婚姻的范畴,其效力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但这并不能改变未达法定婚龄即办理登记的违法性。
实践中的误区与澄清
实践中,关于法定婚龄的误解主要有以下几种,需要予以澄清:
误区一:存在虚岁或按年份计算的说法
有些地方可能存在按虚岁计算年龄的习惯,或者认为只要到了结婚年份即可。法律上对年龄的计算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周岁计算方式,必须精确到日。任何虚岁或按年份的说法,在法律上都是不成立的。
误区二:认为举办了婚礼仪式就等于合法结婚
婚礼仪式是风俗习惯,是对社会宣告二人结合的一种方式,但它本身并不产生法律效力。只有依法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了结婚登记,领取了结婚证,婚姻关系才算合法成立。
误区三: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有更低的法定婚龄
《民法典》的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虽然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但这些变通规定主要是针对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范围等特定问题,对于法定结婚年龄,通常要求不得低于《民法典》的规定。因此,不能当然认为少数民族就可以降低法定婚龄,具体需以当地有效的法规为准,且实践中极少有低于国家法定年龄的规定。
结婚登记实操指南:年龄只是第一关
了解了法定结婚年龄,我们再来看看办理结婚登记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以及大致的流程。
结婚登记的实质条件
除了达到法定婚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申请结婚的双方还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双方自愿:结婚必须是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允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
均为无配偶状态:即双方都必须是未婚、离异或丧偶状态。已婚人士再次登记结婚构成重婚,是违法行为。
-
非近亲关系:双方不得为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直系血亲指父母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等;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叔侄、姑侄、舅甥、姨甥等。
-
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虽然《民法典》删除了关于患有特定疾病禁止结婚的强制性规定,并取消了强制婚检,但从优生优育和对彼此负责的角度出发,建议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如果一方患有严重疾病,应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对方。
结婚登记的程序与所需材料
满足上述条件后,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办理登记:
-
选择登记机关:通常情况下,需到男女双方中一方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已获授权的)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近年来,部分地区开展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允许非本地户籍居民在常住地办理结婚登记,具体政策需咨询当地民政部门。
-
准备申请材料:
-
双方有效的居民身份证原件。
-
双方有效的户口簿原件(或集体户口卡/户籍证明)。
-
3张二寸双方近期半身免冠合影照片(红底或蓝底,具体要求可咨询登记处)。
-
如系离异或丧偶,还需提交离婚证、法院离婚判决书/调解书或配偶死亡证明。
-
双方签署的《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可在登记现场填写)。
-
-
提交申请与审查: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交申请材料。婚姻登记员会对双方的身份信息、户籍信息、婚姻状况声明、是否自愿、是否达到法定年龄、是否属于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等进行审查。
-
登记发证:经审查符合结婚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将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
特别提醒
办理结婚登记是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务必提供真实有效的证件和信息。任何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行为,都可能导致登记被撤销,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关于法定婚龄的常见疑问解答
问:听说有的地方女性22岁才能领证,是真的吗?
答:这是不准确的。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女性法定结婚年龄为二十周岁。可能是将男性法定结婚年龄(二十二周岁)误记,或是受到了过去晚婚倡导政策的影响。在法律层面,全国统一标准是女性年满二十周岁即可登记。
问:如果没到法定年龄,但是先生了孩子,可以补办结婚证吗?
答:生育行为与结婚登记是两回事。即使生育了子女,也必须等到双方都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后,才能办理结婚登记。在达到法定年龄之前,无法补办。未达法定年龄生育的子女属于非婚生子女,但其法律地位和权益与婚生子女相同。
问:我和对象感情很好,就是年龄差几天才到,能不能通融一下提前办了?
答:不能。法定年龄是硬性规定,婚姻登记机关会严格核对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差一天都不符合条件,无法办理登记。必须等到生日当天或之后才能申请。
问:法定婚龄未来会调整吗?
答:法定婚龄的设定涉及人口政策、社会发展、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关于是否应适当降低或调整法定婚龄的讨论,但目前法律规定并未改变。任何调整都需要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和严格的立法程序。我们应当遵守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
结语与建议
综上所述,依据我国现行《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的明确规定,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为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男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为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这是办理结婚登记的硬性法律门槛,不存在地域差异或模糊空间。任何低于此年龄的婚姻,均不受法律保护。
婚姻是神圣而严肃的,它不仅关乎两个人的感情,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法律设定最低结婚年龄,正是基于对个体成熟度和社会整体福祉的考量。希望每一位计划步入婚姻的朋友,都能充分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在达到法定年龄、心智成熟、做好充分准备后,再开启人生的新篇章。这既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对彼此感情和未来家庭负责任的态度。祝愿每一对新人都能拥有合法、稳固、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15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