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竟然会选择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蒙蔽法院,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有个专业的名字,叫虚假诉讼。我在最高人民法院担任法官的十年里,见过不少这样的案例,也深刻感受到它对司法公正的威胁。曾经有一起案件让我印象深刻,一对表面上和睦的夫妻,竟然联手伪造借条,向法院起诉一位毫无关系的邻居,企图侵吞对方的房产。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在某些领域愈演愈烈。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算得上虚假诉讼?构成它的条件又有哪些?今天,我就从法律和实践的角度,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法律是怎么定义虚假诉讼的
说到虚假诉讼,首先得从法律条文入手。我国《刑法》早在2015年就通过修正案九新增了虚假诉讼罪,具体条款是第307条之一。这条规定写得很清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简单来说,虚假诉讼有两个核心要件:一是捏造事实,二是造成严重后果。
但光看法条还不够,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细节。比如,第一条就指出,单方或者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法律关系或者制造纠纷的,都属于虚假诉讼的范畴。这让我想起当年在法院时,一个当事人伪造了一份合同,试图通过诉讼让对方支付不存在的债务,结果被我们一眼识破。这类行为不仅浪费司法资源,还可能让无辜的人蒙受损失。
从立法意图来看,虚假诉讼罪的设立是为了维护司法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因为在民事诉讼中,法院通常是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来判断事实,如果有人故意造假,法院就可能被蒙在鼓里,作出错误的判决。这不仅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也让真正的受害者无处申冤。
构成虚假诉讼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在我的办案经验中,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虚假诉讼,通常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就像拼图一样,只有凑齐了才能看到全貌。
第一个条件是行为人主观上要有故意。这很好理解,如果一个人不小心搞错了事实,比如记错了借款金额,这不叫虚假诉讼。虚假诉讼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在撒谎,却故意为之。比如我处理过的一个案例,一家公司为了逃避债务,和另一家公司串通伪造了一份转让协议,企图让法院认定债务已经转移。这种明显的恶意串通,就是主观故意的典型表现。
第二个条件是客观上捏造了事实。捏造事实可以是凭空编造,也可以是对真实情况的歪曲。比如伪造借条、篡改合同、虚构纠纷,这些都是常见的手段。有一次,我在庭审中发现一份借条的签名笔迹明显不一致,当场要求鉴定,结果果然是伪造的。这种行为的核心在于,它让法院无法基于真实的事实作出判断。
第三个条件是提起民事诉讼。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虚假诉讼罪是针对诉讼行为设立的。如果只是私下造假,没有诉诸法院,那就可能构成诈骗罪或者其他罪名,但不会是虚假诉讼罪。比如,有人拿着假借条威胁对方还钱,但没去法院起诉,这种情况就不符合虚假诉讼的条件。
第四个条件是造成了严重后果。具体来说,要么是妨害了司法秩序,要么是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比如,一个虚假诉讼导致法院错误判决,剥夺了第三方的财产,这就属于严重侵害他人权益;再比如,有人通过虚假诉讼拖延时间,干扰正常执行程序,这就妨害了司法秩序。在实践中,这一点往往是量刑的关键,后果越严重,处罚越重。
从案例中看虚假诉讼的真面目
光说理论可能有点抽象,我来分享两个真实的案例,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虚假诉讼是怎么回事。
第一个案例发生在几年前,我当时还在最高人民法院。一对兄弟因为遗产分配问题起了争执,弟弟为了多分财产,竟然伪造了一份父亲的遗嘱,声称父亲把大部分财产都留给了他。哥哥不服,起诉到法院,要求确认遗嘱无效。我们在审理中发现,这份遗嘱的纸张和墨迹明显是新的,和父亲去世的时间对不上。经过鉴定,果然是伪造的。弟弟的行为不仅构成了虚假诉讼,还差点让哥哥失去应得的遗产。最终,弟弟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同时民事判决也确认了遗嘱无效。这个案子让我感慨,亲情在利益面前有时真的很脆弱。
第二个案例更有戏剧性。一家小企业欠了银行几百万贷款,无力偿还,老板灵机一动,和自己的朋友签了一份假的股权转让协议,然后起诉朋友,要求确认股权归自己所有。他们的算盘是,通过这场官司让法院判决股权转移,银行就没办法追债了。可惜,银行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发现了端倪,向检察院报案。经过调查,这场诉讼从头到尾都是假的,老板和朋友都被追究了刑事责任。这个案子让我意识到,虚假诉讼往往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伙作案,背后藏着精心策划的阴谋。
遇到虚假诉讼怎么办:实用指南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如果自己不小心卷入虚假诉讼,或者怀疑对方在搞鬼,应该怎么办?别急,我结合多年经验,给大家整理了一套实操指南。
首先,发现问题要及时取证。如果怀疑对方提交的证据有假,比如合同、借条、签名不对劲,第一时间向法院申请鉴定。鉴定是个很有效的办法,我在办案时经常用它来戳穿谎言。不过要注意,申请鉴定得有初步依据,不能瞎猜,否则法院不会受理。
其次,可以向法院提出异议。民事诉讼中,如果你觉得对方捏造事实,可以提交书面意见,说明自己的理由和证据。比如对方的借条时间不合理,或者证人证言前后矛盾,这些都可以拿出来说。法院会根据双方的证据重新审查,别小看这一步,有时候就能扭转局面。
第三步,如果事情严重,可以报警或者向检察院举报。虚假诉讼不仅是民事纠纷,还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像前面提到的案例,如果对方伪造证据、恶意串通,已经触犯了刑法,你完全可以寻求司法机关的介入。报警时记得带上证据,比如聊天记录、录音、伪造文件的原件,这样能加快立案速度。
最后,找专业律师帮忙是个好主意。虚假诉讼往往很复杂,普通人很难应对。我在律所工作后,经常接到类似的求助,一个经验丰富的律师能帮你梳理证据、制定策略,甚至直接向法院申请调查令,查清真相。不过得提醒一句,找律师要趁早,别等到判决下来才后悔。
你可能有的疑问
聊了这么多,大家心里可能还有些疑问。我根据多年的经验,挑几个常见问题解答一下。
第一个问题:虚假诉讼和普通纠纷有什么区别?说白了,普通纠纷是真打架,虚假诉讼是演戏。普通纠纷有真实的事实基础,双方的争议是客观存在的;而虚假诉讼从头到尾都是假的,要么事实不存在,要么双方串通好了装样子。这也是为什么识别虚假诉讼这么难,因为它披着合法的外衣。
第二个问题:法院怎么发现虚假诉讼?老实讲,这对法官是个考验。我们通常会从证据的逻辑性和一致性入手。比如,借条上的日期和实际借款时间对不上,或者证人证言太完美,反而像是背好的台词。有时候还会调取银行流水、通讯记录,看看有没有串通的痕迹。我当年审案时,最喜欢问当事人细节,因为谎言往往经不起推敲。
第三个问题:如果被冤枉了怎么办?别慌,首先要冷静,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比如不在场证明、真实交易记录,然后向法院申诉。如果已经判决,可以申请再审,甚至向检察院申请监督。我见过不少当事人因为证据不足吃了亏,所以保存证据真的很重要。
最后想说的话
虚假诉讼是个复杂的问题,它既考验法律的严谨性,也挑战人性的底线。从我二十年的法律生涯来看,这种行为虽然花样百出,但终究逃不过真相的眼睛。法律是保护大家的工具,但前提是我们得学会用它。如果你不幸遇到类似的情况,别怕麻烦,按照前面说的步骤一步步来,总能找到出路。
一句话总结:面对虚假诉讼,证据是王道,勇气是后盾。希望大家都能在法律的庇护下,守护自己的权益。未来,随着司法技术的进步,比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虚假诉讼可能会越来越难藏身。作为法律人,我也期待那一天早点到来。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