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许多行为轨迹,包括一些可能不那么愉快的经历,比如曾经的诉讼案件,都可能被各种大数据平台捕捉并长期留存。我曾接触过不少当事人,他们多年前的案件早已了结,债务也已履行完毕,却因为这些数字烙印在申请贷款、商业合作乃至求职时屡屡碰壁,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困惑。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带来的困扰,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审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已经尘埃落定的案件,在大数据留下的记录,究竟能否消除,又该如何操作,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清晰的指引。
法律如何看待已结案信息的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法院的案件记录,尤其是已经审结归档的卷宗,是国家司法活动的重要凭证,具有其严肃性和档案价值。它们承载着案件的审理过程、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是后续可能发生的案件复查、再审等程序的重要依据。因此,从法律层面讲,想让法院从其内部档案系统中彻底删除一个已结案案件的全部原始记录,通常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
然而,公众通常更关心的是那些能够被外界查询到的、对个人或企业信用产生直接影响的信息,例如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或者是一些商业信息平台上公示的诉讼信息。对于这类信息的处理,法律和相关规定则提供了一定的路径和可能性。
以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为例,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法释〔2017〕7号)第十条规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信息:
(一)被执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人民法院已执行完毕的;
(二)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且已履行完毕的;
(三)申请执行人书面申请删除失信信息,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
(四)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两次以上,未发现可供执行财产,且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财产线索的;
(五)因审判监督或破产程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对失信被执行人中止执行的;
(六)法律规定和人民法院认为其他应当删除失信信息的情形。
这条规定非常关键,它明确了在特定条件下,失信信息是可以被删除的。这里的删除,主要是指从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中删除,进而影响到相关信用平台和查询系统的数据展示。立法意图在于,既要通过公开失信信息来惩戒失信行为,督促履行,也要给予已经纠正失信行为的当事人信用修复的机会,体现了法律的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多年的审判和律师执业生涯中,我深切体会到,这一规定的出台,对于很多已经履行了义务但仍背负老赖标签的个人和企业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关键在于要准确理解和适用这些条件,并主动向法院提出申请。
对于普通的诉讼记录,虽然法院本身不会主动撤销归档材料,但当案件信息被第三方商业平台不当收集、传播或公示时,如果这些信息的公示已不再具有合法性、必要性,或者信息有误,当事人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名誉权等相关规定,要求这些平台停止侵害、消除影响。
真实案例的启示
几年前,我曾代理过一个案件,让我对大数据记录的影响有了更深的体会。我的当事人李先生,早年因一起合同纠纷被判令支付一笔款项。由于当时公司经营困难,未能及时履行,被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来,李先生通过不懈努力,不仅还清了全部欠款,还与对方达成了和解,案件也由法院作了执行完毕的处理。然而,几年后,当他准备扩大经营,向银行申请一笔重要的经营贷款时,却因为在某些商业信息查询平台上仍能查到他当年的失信记录而被拒之门外。
李先生找到我时非常焦急,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却还要被过去的记录所困扰。我详细了解情况后,首先指导他向原执行法院提交了删除失信信息的申请,并附上了履行完毕的证明、结案通知书等材料。执行法官在核实情况后,很快就在法定时间内将其信息从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中移除了。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一些第三方商业信息平台的数据更新往往存在滞后性,或者其数据抓取和展示逻辑与法院系统并不完全同步。于是,我们又针对性地联系了几个影响力较大的商业信息平台,向他们提交了法院的证明材料以及李先生的身份证明等,要求他们更新或删除相关的不实或过时信息。这个过程相对繁琐一些,需要逐个平台沟通,有的平台响应快,有的则需要反复催促。最终,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大部分平台都更新了李先生的相关信息,他的贷款申请也最终获得了批准。
这个案子给我的感触是,消除大数据记录,往往不仅仅是法院层面的操作,更涉及到与众多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的沟通协调。当事人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正确的策略。
消除不良记录的实操步骤
那么,具体而言,如果想要消除或纠正已结案案件在大数据中留下的不良记录,应该怎么做呢?我为大家梳理了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确保义务履行完毕是前提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无论是失信被执行人记录,还是一般的债务纠纷记录,要想获得法律上的支持来消除不良影响,首先必须确保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已经全部履行完毕,或者已经与对方达成和解并履行完毕。这是启动后续一切程序的基础。
第二步:针对失信记录,向法院申请
如果曾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在满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十条的条件下:
- 准备材料:通常包括但不限于:
- 书面申请书(说明事由和请求);
- 身份证明文件(个人为身份证复印件,企业为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
- 履行义务的凭证(如付款凭证、对方出具的收款证明、法院的结案通知书、执行完毕裁定书、和解协议及履行证明等)。
- 提交申请:向原执行案件的承办法官或执行局提交上述材料。建议当面提交并获取接收凭证,或通过法院认可的在线诉讼服务平台提交。
- 等待处理:法院在收到申请后会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会在规定期限内(通常是三个工作日)在法院内部系统中删除失信信息。
第三步:处理第三方平台上的记录
法院从官方失信名单中移除信息后,一些主流的、与法院系统有直接数据对接的平台(如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会相对较快同步更新。但对于其他商业性的大数据平台(如某些企业信息查询工具),可能存在信息更新延迟或仍保留历史快照的情况。
针对这些平台,可以尝试以下操作:
- 主动联系:查找这些平台的官方联系方式(客服电话、邮箱或在线申诉渠道)。
- 提交证明:向平台提供法院出具的已删除失信信息或案件已执行完毕的证明文件,以及个人或企业的身份证明材料,要求平台更新、删除或屏蔽相关过时、不准确信息。
- 援引法律:可以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名誉权、隐私权的相关条款,以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
- 耐心沟通:由于各平台处理机制不同,可能需要一定的沟通时间和耐心。保留好所有沟通记录。
第四步:针对错误信息,申请纠正
如果发现法院公示的执行信息本身存在录入错误,例如案号、金额、当事人信息等与实际不符,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相关规定,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纠正申请,要求更正错误信息。
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积极沟通、准备充分的证明材料至关重要。如果遇到困难,或者对法律程序不熟悉,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常见疑问与解答
在处理这类事务时,大家通常会有一些疑问,我在这里挑选几个比较常见的进行解答:
问:是不是所有已结案的诉讼记录都能从网上彻底抹掉?
答:并非如此。如前所述,法院的内部案卷是永久或长期保存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消除,更多是指消除那些对个人或企业信用、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的公开记录,特别是失信记录或被第三方平台不当展示的诉讼信息。一些中立的、仅作为事实记载的案件流程信息,如果其公开符合法律规定(如裁判文书上网),则难以简单抹掉。关键在于区分信息的性质和其公开的合法性、必要性是否依然存在。
问:向法院申请删除失信信息,法院会收费吗?
答:人民法院在办理删除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申请时,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这是法院的法定职责之一。
问:如果第三方平台拒不删除或更新信息怎么办?
答:如果已经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相关信息失实、过时或侵犯了合法权益,而平台方无正当理由拒不处理,可以考虑向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进行投诉举报。在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请求法院判令平台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在我处理的案件中,大部分平台在收到正式的律师函或法院的沟通函后,都会比较重视并予以处理。
问:这个消除过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答:向法院申请删除失信信息,法定审查和处理时间是比较短的(如前述的三个工作日内)。但第三方平台的处理时间则不尽相同,短则几天,长则数周甚至更久,这取决于平台的内部流程和响应速度。因此,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持续跟进。
问:为什么这些大数据平台会收集我的案件信息?
答:很多大数据平台,特别是商业信息查询平台,其数据来源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各级法院的公开网站(如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公示信息等。它们通过技术手段抓取、整合这些公开信息,向用户提供查询服务。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信息透明度的需求,但同时也可能因信息更新不及时或过度收集处理而引发问题。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已结案的案件记录,特别是那些对个人或企业造成持续负面影响的失信信息或不当公示,并非完全没有解决之道。核心在于,首先要确保自身已经完全履行了法律义务,这是信用修复的基石。其次,要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积极与法院、相关信息平台进行沟通,提供充分的证据材料。记住,法律赋予了我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当这些数字污点不应再存续时,我们应当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来净化自己的数字足迹。
未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实施,以及社会对数据合规要求的日益提高,相信对于个人和企业历史信息的处理会越来越规范,数据主体在信息消除、更正等方面的权利也将得到更好的保障。遇到法律困境时,不必慌张,寻求专业帮助,理性维权,是走向问题解决的正确方向。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17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