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份看似平常的合同,可能让你损失惨重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兴冲冲地去健身房办了张年卡,销售人员口头承诺各种服务,结果合同签完,发现很多服务要额外收费,想退卡却比登天还难;或者找了家装修公司,合同签得挺漂亮,可施工起来处处加钱,用的材料也跟当初说的不一样,最后预算超了一大截,房子装得还不满意。这些糟心事,说实话,在我执业的这十几年里,见得太多了。很多人觉得,合同嘛,都是格式条款,看看总价差不多就签了,哪有那么多时间仔细抠字眼?坦白讲,这种想法很危险。一份看似平常的合同,如果里面藏着坑,关键时刻真的可能让你损失惨重。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一位刚创业的小老板,跟供货商签了一份长期供货合同。合同是对方提供的,厚厚一沓,他大概翻了翻价格没问题就签了。后来市场行情变化,供货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下降,价格却依然坚挺。小老板想解除合同,仔细一看才发现,合同里有一条极不显眼的条款规定,单方面解除合同需要支付高得离谱的违约金,而且争议解决方式必须是去供货商所在地的一个仲裁机构,费用高昂。这下小老板傻眼了,进退两难。这个案子最后虽然通过艰苦的谈判和诉讼有了一定的转机,但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也让我更想跟大家聊聊合同里的那些事儿。
为什么我们要如此重视合同?哪怕是标准合同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只有那些标的额巨大的商业合同才需要字斟句酌,像我们平时遇到的消费合同、租房合同、劳动合同等等,很多都是对方提供的格式文本,密密麻麻的条款,看起来都差不多,好像也没什么可谈的余地。这种想法不能说全错,但至少是不全面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旦签了字,合同就具有法律约束力。白纸黑字,赖是赖不掉的。你签了字,就意味着你同意了合同里的所有条款,哪怕你压根没看懂,或者销售人员口头承诺得天花乱坠但合同里没写。
其次,所谓的格式条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合同,并非天然就等于公平合理。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往往是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且在拟定条款时,通常会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滥用这种优势,制定出一些排除或者限制对方主要权利、加重对方责任的不公平条款,那就有问题了。我们的法律,特别是《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格式条款是有专门规定的。比如,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有义务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并按照对方的要求予以说明。如果没有尽到提示和说明义务,导致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该条款,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如果格式条款存在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等情形,那么这个条款可能是无效的。说白了,就算你签了字,法律也可能不承认这条霸王条款。
我刚执业那会儿,也觉得格式合同就是铁板一块,很难撼动。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处理的案子多了,越来越发现,很多时候不是不能争取,而是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规则,或者怕麻烦,放弃了自己应有的权利。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一份需要你签字的文件,哪怕它看起来再标准不过。
常见的合同陷阱,你踩过几个?
合同里的坑形形色色,有些比较隐蔽,需要专业知识才能识别;但也有些是比较常见的,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我根据这些年的办案经验,总结了几个大家容易遇到的陷阱:
陷阱一:模糊不清的表述与隐藏费用
这是最常见的手法之一。合同里对关键的服务内容、产品规格、交付标准等语焉不详,用一些优质、尽快、适当之类的模糊词语。比如装修合同里写使用一线品牌同等档次材料,这个同等档次怎么界定?到时候扯皮的空间就大了。还有就是费用问题,合同总价看起来不高,但附加条款里可能隐藏着各种额外收费项目,或者约定某些情况下费用需要另行协商。我代理过一个摄影服务的合同纠纷,合同约定了拍摄套餐价格,但补充条款里写着精修照片费用另计,消费者以为精修是包含在套餐里的,结果选照片时才发现,每张精修照片都要额外付不菲的费用,远超预期。
陷阱二:不公平的责任免除或限制条款
这类条款通常表现为提供方想方设法减轻自己的责任,甚至完全免责。比如常见的商品售出,概不退换、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等等。虽然有些声明在特定情况下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明显排除了消费者的法定权利(比如三包权利),或者免除了自身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损失的责任,这种条款在法律上往往是站不住脚的。还有一些网络服务协议,会约定服务中断或数据丢失,服务提供商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完全免责的条款,其效力也是值得质疑的。
陷阱三:悄无声息的自动续费与艰难的退出机制
现在很多会员制服务、软件订阅都喜欢用这招。签合同时可能没注意,或者默认勾选了同意自动续费。等到期后,费用就自动从你的账户扣除了。等你发现想取消时,才发现取消流程异常复杂,要找客服、填表格,甚至设置各种障碍。不得不说,这种利用消费者遗忘或怕麻烦心理的设计,确实让人头疼。很多人稀里糊涂就被续费了,想取消还困难重重,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处境确实令人同情。
陷阱四:轻信口头承诺,忽视书面约定
销售当时是这么说的啊!这是我在处理合同纠纷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很多销售人员为了促成交易,会做出各种口头承诺,比如赠送额外服务、保证达到某种效果等等。消费者听着高兴,觉得对方态度诚恳,就忽略了仔细核对合同条款。结果,等到要求兑现承诺时,对方却拿出合同说:合同里没写,我们只按合同办。记住,口说无凭,立字为据。除非你能拿出录音等确凿证据证明对方的口头承诺,并且该承诺对你签订合同有重大影响,否则法律上很难支持你。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把所有重要的承诺都明确写进合同里。
陷阱五:不利的管辖与争议解决条款
合同最后通常会有一条关于争议解决方式和管辖法院/仲裁机构的约定。很多人不注意这个,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但真出了问题,这条款就非常关键了。如果约定了对你不利的管辖法院(比如距离你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者约定了费用高昂、程序复杂的仲裁机构,都会大大增加你的维权成本和难度。有些商家会故意约定对其有利的争议解决方式,变相提高消费者的维权门槛。
如何擦亮眼睛,保护自己?
了解了常见的陷阱,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防范。作为一名律师,我给大家提几点实用的建议:
第一:仔细阅读,不放过细节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知道阅读密密麻麻的合同条款很枯燥,甚至有点痛苦,但请务必捺着性子,逐字逐句地看清楚,特别是那些字体较小、位置不起眼的部分,往往魔鬼藏在细节中。要重点关注:合同标的(你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什么服务?)、数量和质量标准、价格和支付方式(有没有隐藏费用?付款节点?)、履行期限和地点、违约责任(对方违约怎么办?你违约怎么办?)、争议解决方式等。记住,签了字就代表你认可了,再以没看清、没注意为理由,通常是行不通的。
第二:不懂就问,打破砂锅问到底
合同里遇到不明白的术语、模糊的表述,或者觉得有疑问的条款,一定要向对方问清楚。不要怕显得自己外行或者麻烦。如果对方的解释让你满意,最好能要求对方将解释的内容以书面形式(比如补充协议、邮件、聊天记录确认)固定下来。如果对方含糊其辞,或者不愿意明确解释,那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第三:尝试协商,争取有利条款
别以为格式合同就完全没有协商的余地。虽然修改核心条款可能比较困难,但对于一些非核心的、或者明显不合理的条款,特别是涉及金额较大的合同,尝试提出你的修改意见并非不可能。比如,你可以要求删除某些不公平的免责条款,明确某些模糊的表述,或者调整一下付款节奏。有时候,你据理力争一下,对方为了达成交易,可能会做出让步。即使不能完全修改,协商的过程也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合同内容和对方的态度。
第四:固定证据,有备无患
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注意保留好所有相关的文件和证据。这包括:合同原件、补充协议、发票收据、付款凭证、双方的沟通记录(邮件、聊天记录、信函等)、对方的宣传材料、样品等等。这些证据在发生纠纷时至关重要。我经常跟我的委托人强调:打官司,很大程度上就是打证据!证据充分,你的底气就足。
第五: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一些标的额较大、内容复杂、或者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合同(比如购房合同、投资协议、重要的商业合同等),如果在阅读和理解上存在困难,或者对某些条款的法律风险把握不准,建议在签字前咨询专业律师的意见。我知道请律师要花钱,很多人会犹豫。但坦率地说,有时候,花一点咨询费,请律师帮你把关,识别并规避潜在的风险,可能帮你避免未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和麻烦。这笔钱,往往花得值。
如果不幸掉坑了,该怎么办?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合同陷阱,也不要慌张,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应对:
首先,重新仔细研究合同条款,找出对你有利和不利的约定,明确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
其次,尝试与对方进行沟通和协商。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你的诉求和依据。看是否能通过协商达成和解,比如解除合同、修改条款、获得赔偿等。很多纠纷,其实是可以通过良好沟通解决的。
再次,如果协商不成,就要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对你有利的证据了。包括证明对方违约的证据、证明你因此遭受损失的证据、之前沟通过程的记录等等。
最后,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比如,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申请调解;如果合同有约定仲裁,可以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救济途径有不同的程序、成本和时效要求。走到这一步,往往需要更专业的法律支持。打官司是最后手段,耗时耗力,要有心理准备,但这也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终极保障。
我记得有一次,一位消费者因为一份健身房的合同来咨询。健身房承诺了很多服务,但实际兑现很少,而且退卡条款非常苛刻。他自己去协商了几次都没结果。后来我们帮他梳理了证据,指出了合同中几处不公平的格式条款,并发送了律师函。最终,健身房同意解除合同并退还了大部分费用。这个结果,当事人非常满意。这也说明,即使处于不利地位,只要方法得当,还是有希望挽回损失的。
结语: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合同是现代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石,它规范交易,明确权利义务,本身是促进效率和公平的工具。但工具用在不同人手里,效果可能完全不同。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拒绝签订合同,也不能因为盲目信任或疏忽大意就随意签字。
法律赋予了我们签订合同的自由,也规定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但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在签订和履行合同时多一分审慎,多一分细致,是我们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方式。记住,签字前多花十分钟仔细阅读和思考,可能就能省去你未来十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麻烦和烦恼。
希望大家都能擦亮眼睛,避开合同里的那些坑,签下一份真正公平、能够保障自己权益的约定。愿每一次签字,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选择。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15798.html